浪潮

點閱:11

譯自:The wave

作者:陶德.史崔賽(Todd Strasser)作;趙永芬譯

出版年:2025

出版社: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地:臺北市

集叢名:小魯大獎小說

格式:EPUB 流式

字數:55658

ISBN:9786267632482

EISBN:9786267632529 EPUB

分類:兒童文學  

●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

馬上看!不用等預約。
借閱說明

★★★經典重譯,德國電影《惡魔教室》改編自同一真實事件★★★
當領導的力量開始膨脹,當服從變成一種習慣,
這場實驗越進行,越讓人無法抽身⋯⋯

 
  一場普通的歷史課,如何引發極權風暴?
  一段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,帶你直視群體服從與權力迷失的危險邊界。
 
  一開始,這只是一堂普通的歷史課,一次關於權威與服從的討論。為了讓學生理解納粹時代人民為何願意盲目追隨權威,戈登中學歷史老師班恩.羅斯發起了一場課堂實驗。
  他稱它為「浪潮」。
  這個紀律嚴明的團體有自己的敬禮、口號和特殊的標誌,其影響力超越了班級,遍布了整個學校。紀律、團結、行動——在這些口號下,學生們快速凝聚成一個聽從命令、捨棄質疑的組織。忠誠變得理所當然,懷疑則被視為背叛。這場原本用來警醒的模擬活動,竟一夕之間發展成真實的操控與壓迫,而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滑向了獨裁與納粹的深淵⋯⋯連組織者班恩老師也迷失其中,沉浸在權力欲望和他人的崇拜中。
 
  當信仰變成制服與手勢,當思想被排擠,當個體淹沒於群體之中,誰還能記得自己原本是誰?
  這不是虛構故事,而是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中學裡真實發生的事件。
  這更不只是一本小說,而是一面鏡子,照見人性深處對秩序的渴望與對自由的考驗。
 
【本書關鍵字】
公民教育、意識形態、法西斯主義、歷史、納粹、權威、服從、理性思考、群體、民主、自由、紀律、人性
 
【本書資料】
無注音
適讀年齡:11歲以上
 
【本書特色】
1.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,揭開極權崛起的心理機制
本書改編自1967年美國一所中學的真實課堂實驗,當時一位中學歷史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納粹的興起,進行了一場關於服從與權威的社會實驗。這段經歷被小說化後,不只還原事件本身,更深刻揭示了群體如何在「秩序」與「服從」的外衣下,逐漸放棄思考與自由,令人不寒而慄。即使已是發生於半世紀前的故事,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。
 
2. 貼近青少年經驗的極權寓言,發人深省又難以自拔
故事背景雖是歷史課堂,但發展過程極具臨場感,從學生之間的友情、競爭,到對歸屬感的渴望,層層堆疊出極具說服力的情節。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群體的依附與對權威的順從心理,在書中被赤裸呈現,也讓讀者有機會在閱讀中自我對照與思考。
 
3. 調性冷靜卻節奏緊湊,一週之內崩解理智與自由的警世寓言
小說以簡潔、冷靜的語言記錄這場實驗如何在短短數天內演變為失控的運動,情節進展迅速,毫不拖泥帶水。故事不靠煽情或劇烈衝突,而是透過日常對話與微妙變化,逐步推向失控邊緣,讀來緊張而令人深思,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現代寓言。
 
得獎紀錄
★ 艾辛格拉斯青少年讀物獎提名
★ 德國「愛看書的小老鼠」獎
★ 德國電影《惡魔教室》改編自同一真實事件

作者簡介
陶德.史崔賽 Todd Strasser
  一九五○年出生於美國紐約。學生時期擅長數學與科學,也熱愛閱讀;然而拼字與文法對他來說是一大挑戰,英文成績並不突出。創作生涯迄今已出版逾一百四十部小說,深受成人與青少年讀者喜愛。曾以筆名莫頓.盧(Morton Rhue)發表作品,許多題材源自個人經歷與社會觀察,其中最知名的作品《浪潮》取材自真實事件,德國電影《惡魔教室》亦根據同一課堂實驗改編。閒暇時,他喜歡閱讀、看電影、打網球、彈吉他、衝浪,並與已成年的子女共度時光。
 
譯者簡介
趙永芬
  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及東海外文系,任教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三十年,目前專事翻譯。從小愛讀小說,長大以後愛上小說翻譯。譯有《紅色羊齒草的故鄉》、《最後一位說書人》、《黑鳥湖畔的女巫》、《銀劍》、《洞》、《爛泥怪》、《風之王》等(以上皆為小魯文化出版)。

  • 封面
  • 各界推薦
  • 前言
  •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
  • 第一章
  • 第二章
  • 第三章
  • 第四章
  • 第五章
  • 第六章
  • 第七章
  • 第八章
  • 第九章
  • 第十章
  • 第十一章
  • 第十二章
  • 第十三章
  • 第十四章
  • 第十五章
  • 第十六章
  • 第十七章
  • 版權
  • 封底